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

再看失眠

失眠的經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,在那個想睡卻睡不著的階段;實在讓人無奈。前面一系列文章已經提過失眠的普遍與嚴重性,接下來再看失眠的其他面向。



失眠與否不是看你睡幾個小時

除了在『不只是失眠而已之一:睡眠困擾簡介』提到:失眠的定義為無法進入或維持睡眠狀態,我們還可以把他看成:扣除掉其他干擾因素後,睡眠無法讓你在隔天感覺是充飽電的狀態(精神百倍啦!?)。在『不只是失眠而已之二:睡眠衛生』中也提過: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每天睡七到八個小時。文獻上提到的睡眠時間正常範圍,可以從四小時到十個小時;而且和基因也有關係。有學者認為:如果你需要鬧鐘叫你起床,或是你在『促睡』的環境上會睡著;代表你的睡眠不夠。因為如果睡得夠,你會自然醒過來(尤其是『不只是失眠而已之二:睡眠衛生』中所強調的:要固定起床的時間)。像是無聊的演講、昏暗的燈光、飽食過後或長時間開車等『促睡』的環境,並不會真正導致睡眠;他只是讓我們的『想睡』更有機會表達出來

失眠和精神疾病的關係

傳統上,一般民眾會擔心失眠久了導致精神疾病;醫學界比較擔心因為精神疾病導致的失眠(或是說:躲在失眠背後,導致失眠的精神疾病),研究的結果顯示:都對。失眠和精神疾病的關係是雙向的,會互相影響。除了在『不只是失眠而已之一:睡眠困擾簡介』提過:失眠的人有精神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,而且失眠的時間越長;相關的風險越高,最相關的是憂鬱症。近一步分析失眠和情緒疾患的相關性顯示:41%的個案其失眠是在情緒困擾之前,29.4%的個案兩者是一起出現,28.9%的個案是先有情緒困擾後才有失眠。在復發的個案中,有56.2%的人是先出現失眠;情緒問題才復發。

失眠是因為持續性的高警覺狀態

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:失眠的是一種持續『高警覺』(hyperarousal)的毛病,所以他不只是晚上睡不著而已;而是全天24小時都有狀況。主要是因為:失眠的人白天也比較不容易入睡、全天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、壓力相關的荷爾蒙濃度較高、體溫比較高、心跳比較快,而且腦波也會有特別的表現。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失眠的人明明有睡,他卻堅持自己沒睡;也是和這個高警覺狀態有關。

失眠的分類

主要有兩個面向來分類:一是失眠的持續時間,二是造成失眠的原因。以持續時間來分,可分為:『急性』(小於一個月)、『亞急性』(一到六個月)和『慢性』(大於六個月)。以造成的原因來分,可分為『原發性』和『次發性』;差別在於有沒有其它的問題導致失眠,像是:精神疾病、內外科疾病、酒精或藥物、其他睡眠問題等。

失眠的3P模型

這個3P模型,主要是解釋慢性失眠的形成;這3P分別是:Predisposing Factor(誘發因子)、Precipitating Factor(促發因子)和Perpetuating Factor(延續因子)。『誘發因子』並不是直接導致失眠的原因,而是造成失眠風險增加的一些長期特質。『促發因子』是導致失眠發生的原因,而『延續因子』是讓失眠持續不會好、變慢性化的原因。重點在於:常常導致失眠的『促發因子』已經過去了,但失眠還是沒有好;因為變成『延續因子』在主導失眠問題。如果沒有找出『延續因子』對症下藥,那相關的治療就會事倍功半!

1 則留言:

歡迎留言討論。